? ?金秋十月,在吉林省雙遼市服先村,整齊排列的藍色光伏板如同一塊塊巨大的遮陽傘,覆蓋在牧草豐茂的鹽堿地之上,與光伏板下悠閑覓食的牛群共同構建了一個生態友好的“光伏牧場”,這就是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首個“牧光互補”項目——三峽能源吉林雙遼服先光伏電站(以下“簡稱服先光伏電站”)。
在服先光伏電站,畜牧養殖和光伏發電和諧發展
服先光伏電站總裝機19萬千瓦,光伏場區占地521公頃,同時建有257棟光伏畜牧大棚。光伏發電與肉牛養殖在這里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板上發電,板下養殖”互利共生的新型生態發展模式,平均每年可發出清潔電能約2.9億千瓦時,出欄肉牛300多頭。
不同于傳統光伏電站的單一布局,服先光伏電站采用畜牧養殖大棚頂部安裝光伏板和地面安裝高支架光伏板相結合的形式,在最大化捕捉太陽能的同時,在光伏板下開辟了一片寬闊的養殖空間。
無需進行過多的人工灌溉和施肥,依靠自然降雨、定期沖洗光伏板時下滲到地面的水以及牛群產生的糞便,服先光伏電站場區的牧草便能生長得郁郁蔥蔥,成為肉牛的天然飼料,從而形成了一個立體的生態牧業循環系統。
“在過去,由于土壤中鹽分含量太高,這片鹽堿地產出效益低下,撂荒現象十分嚴重。光伏電站建成后,‘一地多用’的模式改善了當地的土壤環境,如今牧草豐茂,成為推動循環農業綠色發展的創新之舉。”服先光伏電站負責人趙年春說。
走進光伏畜牧大棚,幾名村民正在忙碌地給肉牛投喂草料。肉牛在村民的精心喂養下一個個長得膘肥體壯。“目前存欄肉牛400多頭,今年就能出欄300多頭。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一頭牛的價格在2萬左右。”望著這些肉牛,畜牧養殖項目負責人鄒國旗面露喜色。
光伏畜牧大棚內,400多頭肉牛長勢良好
光伏畜牧大棚在實現發電、養牛效益的同時,還帶動了當地村民的就業。據介紹,光伏畜牧大棚每年可為周邊村民提供固定工作崗位6-12個。
“自從來到光伏畜牧大棚務工后,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這里工作,每月的工資足夠家里的日常開支。掌握了肉牛養殖技術后,現在我在家里也養了15頭牛,生活真是越過越有奔頭。”服先村村民李煥臣說。
為了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服先光伏電站推廣“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通過技術支持、提供銷售渠道、回收村民自家養殖的肉牛等方式,引導村民進行肉牛養殖,推動服先村肉牛養殖產業發展。在電站的帶動下,服先村有近23戶村民參與肉牛養殖。
“牧光互補‘光’生‘金’,服先光伏電站通過光伏發電和畜牧養殖協同發展,實現了產業發展與清潔能源利用‘雙豐收’,為實現鄉村振興、推動綠色發展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發展路徑。”三峽能源相關負責人說。(徐強、韓強|編輯 中國日報吉林記者站 劉明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