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歷來是關乎國家興衰、民生福祉的大事。古人治水,憑借智慧與勇氣。大禹通過“疏順導滯”的方法,成功治理了黃河流域的洪水,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至今被傳頌。治水先知水,大禹這一壯舉體現了他對洪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展示了古代治水手段中“知水”的重要性。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代治水方法的局限性日益顯現。面對極端水情的頻發,僅憑經驗與人力已難以滿足現代治水的需求。幸運的是,科技的進步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為治水工作插上了“翅膀”,實現了對水資源的全方位、全天候、高精度監測與管理。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知水”的準確性和效率,更使得治水工作得以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邁向科學化、智能化的新高度。
長江干流的防汛工作,便是數字化治水成效的生動注腳。雨下多大?問“天”要數據——數萬個監測預報站如同密布的“千里眼”,實時捕捉著水雨情的變化,為防洪調度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同時,長江流域一百多座水工程的聯合調度,更是將干流水位調控的精度提升至“厘米級”,使得防洪應對更加主動、精準。
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是數字化治水的靈魂所在。通過構建精細的數據模型,我們可以迅速評估水位上漲的影響范圍、涉及建構筑物以及需要轉移的人數,為科學決策提供有力依據。這種基于數據的決策方式,不僅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干擾和誤判,更使得治水工作變得前所未有的精準、高效。
以三峽工程為核心的長江干流梯級水庫群,借助自主研發的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實現了水資源的科學調度。在洪水來臨前,三峽水庫提前預泄騰出庫容;洪水期間,則根據實時監測數據和預測模型動態調整下泄流量,有效削峰滯洪,保障下游地區安全。這種智能化的調度方式清晰地展示著數字化治水的優越性和前瞻性。
面對2024年長江三次編號洪水的嚴峻考驗,各級水利部門迅速響應,加密監測預報,動態分析流域產匯流與干支流洪水演進情況。這一過程中,數字化治水展現出了強大的快速響應能力和準確預測能力。同時,充分發揮三峽工程等大國重器的防洪作用,有效減輕中下游防洪壓力,也進一步證明了數字化治水在提升國家防洪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除了江河防洪,城市內澇治理也受益于數字化手段的應用。在江西九江、安徽六安等城市,智慧水管家系統的引入,使得城市防汛工作變得更加主動、高效。該系統匯集了全城涉水信息,下雨天,系統會在15分鐘內生成降水模型,并根據地表水流向,預測內澇區域,預判內澇發生時間、淹沒范圍、積水深度等;當積水達到閾值時,系統會在第一時間報警,并自動“擰開”城內河道排水閥門及排澇泵站,騰出庫容,避免水勢兇猛造成內澇。智慧水管家系統可以為城市防汛工作打好“提前量”,方便運維人員“主動迎戰”,提高防汛效率。
從江河防洪到城市內澇治理,數字化治水以其科技之力,不斷拓展著“知水”的邊界,重塑著治水內涵。在全球氣候波動加劇、氣象災害極端性增強的背景下,我們更應堅定不移地向科技要手段、要智慧,持續挖掘科技潛力,依靠科技力量提高風險預見處置能力,筑高筑牢防汛堤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打好防汛主動仗,全力守護江河安瀾,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齊飛)
?
發布日期:2024年0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