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電站發出的強大電力通過三峽輸變電網絡送往華中、華東、南方和川渝電網,直接受益的地區有華中、華東、華南和川渝地區,受益人口超過全國人口的一半。
三峽電站輸電范圍圖(圖中內圈表示輸送半徑為500千米,外圈表示輸送半徑為1000千米)
三峽輸變電工程包括高壓輸電線路及塔架、升(降)壓站、換流站等成套工程設備。三峽輸變電工程最遠輸電距離達1300千米,而三峽發電機組發出的電力是20千伏的交流電,電壓等級較低。要想遠距離輸送,必須通過變電站把電壓升高,并采用超高壓輸電技術。交流電升壓后直接輸送的技術是超高壓交流輸電技術。為進一步減少遠距離輸電的線路損耗,提高輸電系統穩定性,另采取了一項先進技術,即超高壓直流輸電,通過換流站把超高壓交流電轉換成超高壓直流電,在用電地區再通過換流站將直流電重新轉換成交流電。
三峽電輸送示意圖
設立送電通道:根據三峽供電用電地區的規劃,三峽輸變電工程的輸電線路共有交直流18回(交流輸電線路的3根導線或直流輸電線路的2根導線組成的每一個輸電通道稱為1回),輸往規定的電網。
電站壩段剖面
地下電站剖面
升壓輸送:把20千伏的交流電送到升壓變電站成為500千伏的超高壓交流電。
送往華中和川渝電網的電力,通過500千伏超高壓交流輸電線路,直接送往用電地區。
送往華東和南方電網的電力,要先送往換流站,把超高壓交流電轉換成±500千伏超高壓直流電,再通過直流輸電線路,遠距離送往用電地區。
三峽水電站輸送電力的地區,多為經濟發達地區,長期承受缺電之苦。三峽輸變電工程的建設,將源源不斷的三峽電能輸往這些地區,極大地緩解了電力供應的緊張局面,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能源支撐,對實現我國能源合理配置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截止2011年底,三峽水電站從2003年首批機組發電以來,共累計發電5307億千瓦時,送往各電網比例為:華中電網38.3%(含少量送往川渝電網電量)、華東電網41.0%和南方電網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