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杜健偉)近年來,我國將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放在優先位置,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發展,裝機規模、發電總量等保持全球領先,而眾多原創性、突破性科技創新成果的融合應用為能源轉型不斷注入新質生產力。在三峽集團,綠色能源成功裝上“智能大腦”,催生出清潔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新動能。
在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運維人員輕點鼠標,機組的實時運行數據便在電腦屏幕上呈現。信息總覽、設備全景、個人工作事項等,繁雜的日常運維工作全部匯集在一個平臺,運維人員的工作得以簡化,同時電站的安全穩定運行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這只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在烏東德水電站應用的冰山一角。
356個預警模型,38個監視畫面,覆蓋電站27個關鍵設備……有了這顆“工業大腦”的加持,烏東德水電站可自主進行設備運行狀態全方位實時監測,提前發現設備異常,智能診斷設備問題,優化設備運行方式,大幅提升了電站智能運維水平。
“新質生產力”“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等熱詞的頻頻出圈,折射出中國經濟發展軌跡,能源行業也不例外。在長江干流之上的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六座梯級水電站不斷與科技創新碰撞出新的火花。
針對流域電站群規模巨大、時空多變、跨區跨網、結構復雜等特點,三峽集團于2017年底著手布局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將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融入電站運維,進一步提升電站運維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大水電“握手”并非首次。三峽集團在溪洛渡水電站建設時,便攜手清華大學等科研機構,探索智能建造技術,聚焦提升混凝土澆筑質量,第一次賦予大壩智慧。
隨著白鶴灘水電站建設,智能建造迎來升級。三峽集團在遵循全面感知、真實分析、實施控制、持續優化的閉環智能建造理論基礎上,形成了覆蓋水電工程建設全過程的智能建造體系,使白鶴灘水電站工程施工管控更加縝密,質量控制更加精準,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復雜環境下的施工安全得到保障。
從“智慧大壩”到“工業大腦”,三峽集團著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建立起傳統大水電項目建設運維新模式。
大江之上,梯級電站緊密擁抱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傳統水電煥發新的活力。山海之間,數智技術同樣為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帶來變革。
▲巫山兩坪匯集電站中控室,運維人員正通過大屏查看智能巡檢系統 攝影:尹春
在重慶市巫山縣兩坪匯集電站,基于數字孿生的智慧電站管理方案已成功試點,為光伏電站降本增效和安全運維提供了創新樣本。
數字孿生是基于現實中發、輸、變電設備的各項數據,在信息化平臺上進行3D建模,形成一個數字化、虛擬的“孿生體”。兩坪匯集電站建成國內首個數字孿生光伏電站, 基于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實現光伏電站100%智能巡檢、電站數據100%智能綜合分析與輔助決策,大大提高了場站運維效率。
▲新能源場站里的智能巡檢機器人 攝影:尹春
國內許多新能源項目占地面積大,光伏板等發電單元布置分散且存在落差,再加上廠區大多地勢陡峭,人工巡檢極為不便、效率較低。把光伏場站全部的日常巡檢工作交由機器人和無人機,再通過數字孿生進行數據分析,診斷場站運維狀態,兩坪匯集電站可以在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狀態下完成日常性、周期性的運維工作。
2023年3月,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聚焦原創性、引領性創新,加快數字孿生等數字技術在能源領域的創新應用,培育數字技術與能源產業融合發展新優勢。
在三峽集團上海院智慧工程研究院,記者通過睿風海上風電數字孿生平臺,“見到”了遠在廣東省陽江市沙扒附近海域的海上風電場。大屏里的風機與現實中佇立大海里的風機同頻轉動,在數字的海洋里準確反映真實的設備參數、環境參數等信息。
平臺內置風機布機與海纜布線人工智能算法,只需在前期規劃設計模塊中輸入相關的基礎數據,就能很快提供多個設計方案,并從中得到最優解,輕松實現智能規劃設計。人工計算不能處理的龐雜數據,數字孿生平臺可以快速完成;人工設計無法考慮到的種種情況,數字孿生平臺不僅可以悉數掌握,還能一并給出解決方案。
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背景下,能源領域正聚焦加快清潔能源高效開發利用,提升能源供給質量、利用效率和減碳水平。三峽集團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積極探索推進科技創新技術攻關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為清潔能源項目高效開發運營探索著數智方案,為中國能源高質量發展書寫三峽答案。
編輯:任賢 秦陽 楊思恒
發布日期:2024年0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