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制作:羅璐
本網訊 無數水電戰士與山石為伴,以水天作席,和風月為伍,攬收大自然的最美禮贊;無數三峽人追逐著水電夢想,馳騁在世界水電的“無人區”,挑戰著水電建設史上的舉世奇跡,譜寫著金沙江下游全新的壯麗詩篇……
烏東德,彝語中是“五谷豐登的壩子”的意思。如今這個壩子正激情上演著“調試安裝、投產發電”的炙熱大戲。讓我們一起去聽聽羅建鋒的機電故事。
百萬千瓦級機組面前的年輕干將
人患上皮膚病后,雖不會馬上危及生命,但已處于亞健康狀態。電暈,猶如機組的皮膚病,影響著機組的全生命運行周期。
作為烏東德電站電氣一次安裝負責人,羅建鋒深入剖析線棒設計制造工藝,對比分析三峽、向家壩和溪洛渡電站發電機電暈與安裝工藝案例,主導改進了線棒綁扎工藝,創新冷卻方式,優化卷線環境及工藝措施,反復開展定子線棒電暈檢測試驗。
經過4個月艱苦奮戰,首臺機組的電暈試驗終于順利完成。試驗達到了既定目標,電暈光子數和電暈噪音兩項指標遠遠優于設計要求,標志著百萬千瓦級機組防電暈技術難題被攻克。
重大水電裝備國產化的“針尖舞者”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三峽工程時指出,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長期以來,在水電站重大成套機電設備國產化進程中,僅剩GIL這一關鍵設備還未實現國產化。為了推進國產GIL應用進程,三峽機電人敢于挑戰,在烏東德電站首次使用“超高壓、大容量、高落差”的國產GIL設備。
PM2.5,是大氣污染的頭號隱形殺手,而GIL對環境的要求極為苛刻,控制標準要以0.5微米計。為了這“弱不禁風”的GIL,羅建鋒帶領團隊對開關站和豎井實施封閉管理,進出通道設置風淋間,地面進行無塵化處理,墻面和吊頂進行全面封堵,設置臨時通風,安裝過程中對環境進行動態監測,設備清理、對接工作面均采取局部密閉措施。
GIL豎井高343米,安裝期間豎井電梯沒有形成,100多層樓高的豎井只能是一層一層爬。常常是一個來回后,羅建鋒就汗流浹背,腿直發抖。功夫不負有心人,烏東德左右岸電站550千伏GIS和GIL所有回路整體耐壓、局放試驗一次性通過,刷新了以往三峽、溪洛渡、向家壩電站的記錄,并創造了國內特大型水電站發電設備安裝質量典范。
凝聚抗疫情保投產的“硬核力量”
烏東德電站首批機組即將于2020年7月投產。為保障按時投產發電,烏東德黨支部第一時間成立了“黨員先鋒號”。羅建鋒作為支部委員勇于擔當,堅守一線,攜手機電各方傾力而為。2月上旬,烏東德5號和8號兩臺定子如期完成了整體耐壓試驗,為轉子吊裝提供了先決條件。2月中旬,烏東德機電安裝團隊一周內順利完成了5號和8號機組轉子吊裝,為烏東德首批機組安全準點發電奠定了堅實基礎。
“成為世界水電攀登者,何其有幸!打造新時代大國重器,滿滿自信!”羅建鋒如是說。
發布日期:2020年06月18日